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对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对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对于深化教育合作,支持中俄同类大学联盟,推动合作办学和职业教育交流的方略,进一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俄罗斯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推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与跨境公司优势互补,更大范围实现中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全方位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教育发展学院、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中国市场学会共同牵头,联合相关对俄行业组织、对俄跨境公司、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研究机构等组建了中俄职业教育联盟。
8月3日,中俄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中俄职业教育发展论坛隆重启幕。哈尔滨华德学院作为中俄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受邀参会,校长李长威出席活动,并在下午的“中俄校长论坛”上,围绕“中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校际合作机制的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探讨。论坛中,李长威校长介绍了哈尔滨华德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并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加强中-俄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了阐释。
现场问答: 哈尔滨华德学院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较早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民办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有很成型的模式,请简单介绍学校并分享一下经验。
李长威校长介绍:可以用叁句话,简单概括华德学院:
第一,985基因。哈尔滨华德学院创办于1992年,起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为哈工大华德应用技术学院,2011年更名为哈尔滨华德学院。目前有7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在校师生12000余人。办学31年,继承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始终为学生的职业成就和人生幸福而奋斗的初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父母之心育人,形成了“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第二,工程师摇篮。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程师、设计师和管理者。5万余名毕业生中有百余名成功创业、助力地域经济发展的优秀公司家;有数百名学生成功考取国内外着名高校继续深造的硕士、博士;更有获得“全国最美青工”“全国技术能手”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一大批杰出工程师。
第叁,500强就业。华德毕业生因“进入角色快、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像我们学生毕业后进入的吉利集团、台达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北车集团、宁德时代等知名公司,每年都提前来学校选聘毕业生、预订人才,近几年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均在20%以上,平均5个就有1个在世界500强等大公司就业。
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课程
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面向产业调整设置专业、面向公司调整培养方案、面向学生调整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个性需求、突出学生应用实践,突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有序衔接,形成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华德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哈尔滨华德学院学子赴保时捷参加实训
一是订单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乙方思维,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公司文化前移至学校,深入开展“公司用人需求大调研”,精准定位育人坐标和路径。早在2007年,就率先与世界500强的“台达集团”开展“订单班”模式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台达机械班”“台达电子班”和“台达自动化班”。之后将台达模式复制提升,建立了“九洲班”“保时捷班”“吉利动力制造雏雁班”等10余个订单班,涵盖27个专业,占比67.5%。先后有4000余名学生通过订单班培养直通公司,并在应用关键岗位上成为领军人物。
二是英才班育人模式。2017年起开始实施“英才战略”,聚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选拔有潜质的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国际化、小班化教育,形成“一优、两高、叁化、四师、五强”应用型拔尖人才育人模式。同时,将专业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建立导师团、组建项目组参与公司和行业竞赛,以赛促训、教赛结合,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2005年以来,师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获奖4300余项。
德-吉利产业学院
叁是产业学院育人模式。最早在2018年,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签约成立“华德-吉利汽车学院”。在公司的支持下,产业学院以公司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公司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全过程、一体化育人模式。采取“2+1+1”和“3+1”模式。其中“2+1+1”是学生大叁的课程由校企联合共建,公司的师资进入校园,学生大四到公司,学校老师在公司中指导大四学生,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达到符合公司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标准。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生在吉利形成了很好的口碑效应,我们也说在吉利有华德的“品牌”,学生在吉利产生很好的“吉利效应”,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期待着能进入“华德-吉利汽车学院”,然后到吉利进行工作。同时,学校在和吉利沟通时,也陆续建立了其他产业学院,瞄准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和新的技术,比如相继建立“华德—昆山(产业)学院”“华德-宁德时代产业学院”“华德-京东物流产业学院”“华德-西门子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这些学院都瞄准了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互联网新业态而开展的,保证学生进入产业学院以后有更好的学习空间、更好的就业机会。在探索实践中,创建了“六共同,一实践”校企“共同体”育人模式。即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中心、共同进行质量评价,学生到公司实践实习。真正实现课堂走进车间里,论文写到产物上。
现场问答: 请问学校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加强中-俄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实现中俄教育优势互补上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李长威校长表示:哈尔滨华德学院在职业教育国际化上虽然起步不太早,但在国际交流合作上也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
2023年德企中国行-“走进哈尔滨”活动,德国专家到校参观
学校曾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韩国等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2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交流;每年派出教师、管理干部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进修、攻读学位,开展合作研究;为华德学子赴海外研修、短期游学、直读硕博、海外带薪实习、境外高端就业及移民提供绿色通道。但我们实事求是讲,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学校在国际化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尚有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特别是2019年以来,疫情创伤和世界变局给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带来了巨大影响。
哈尔滨市农村产业合作交流商会会长丁宝连、秘书长梁祥健与俄罗斯国有公司董事长特罗菲莫夫·伊戈尔洽谈,哈尔滨华德学院张金秋主任参与洽谈并担任翻译工作
这次中俄职业教育联盟是我省基于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教育向北开放”战略的大背景成立的。对于联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很好的谋划、展望,也让我们联盟的院校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从我们院校的角度看,建议从叁个维度深入推进校际合作机制创新:一是聚焦专业特色维度推进创新。国际交流活动要从公务出国、外事接待等“服务型外事”更多地向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专业合作互动的“发展型外事”转变,中俄双方应重点围绕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实践实训等职业属性、产业属性和院校自身专业优势,在留学生培养、援外培训、境外办学、专业标准输出等方面着力,参与“一带一路”以及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治理,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开放。
学校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加“俄罗斯政商人士龙江行”担任俄语翻译工作
二是聚焦行业公司维度推进创新。赋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际化内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资源,积极争取、联合中俄双方优势行业公司参与办学,与行业、公司共同开发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携手“走出去”“请进来”,引进行业公司中的国际专家、技术能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育教学实践,为师生创造到行业内知名跨国公司实习和研修的机会,为学校国际化发展开拓新局。
叁是聚焦人才资源维度推进创新。上午,赵校长介绍了,要建立联盟人才资源共享库、双向人才兼职流动工作站。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很支持。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决定职业教育国际化事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到海外访学、培训、进修、与海外院校、行业、公司交流,提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技能标准的优秀教师。同时,要积极从海外院校、行业公司引进专家、学者充实到院校师资队伍中,打造院校的国际化学术环境。此外,还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认证、共建教学实训平台等稳定性强、受众面广的国际化办学手段,不断引进、吸收各种形式的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既包括课程、教材、实训器材等硬件资源,也包括教学方法、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体系、专业认证体系、职业资格体系等软件资源,加强中俄双方院校、机构和公司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合作。
俄罗斯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和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有 5 个州(边疆、区)与黑龙江省毗邻,中俄边境线长达 3000 多千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以及俄罗斯国际公认的国际科技教育强国的地位,使得中俄教育领域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型人才意义深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普遍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热点。作为省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排头兵,未来,哈尔滨华德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动能,利用我省在对外联络、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推动学院与俄方更深度务实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