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九一麻花

华德看点

黑龙江晨报:顾伯伯的创业史

发布时间:2017-06-09 点击:

  

顾伯伯的创业史

记者 宫玉范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哈尔滨华德学院顾德库校长辞掉哈工大副系主任的职务,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块钱出外办学。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连续5年入不敷出,仅靠一份信念走到现在。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即便今天回忆,心头仍会百感交集涌起巨浪。

那是一段教育家的创业史……

知道辞职后他打了我一拳

年轻时的顾德库在哪里都是人才。当空降兵时是党员典型,留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后33岁即被提拔为系副主任。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他做了一个大胆地决定:辞职创业办教育。“辞职并不是盲目的,当时黑龙江职教师资非常紧缺,高等应用型教育前景光明,大有可为……”提起当年创业的往事他说。

办公室没有了,电话没有了,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了,一切需要重新开始。他搬进了曾经的更夫室,一间6米长却只有1.8米宽的屋子。地面油腻腻的,就找来草根刷刷洗干净,然后漆上红油。门窗桌椅破败,就找来钉锤,叮叮当当地修补。这个焕然一新的狭长小屋,被他戏称“夹缝中求生存”。一个好朋友听说他辞职了,跑来重重地打了他一拳,责怪他做傻事之前为什么不和大家商量一下。在哈工大等于抱着一个金饭碗,提升、评教授、获奖,可以想见前途一片光明,而辞职,则意味着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了。

同时听说他辞职的还有他在职期间义务带的一个班级。入学之初,那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在全校同年的60个班级中排名第57,顾德库做了两个学期班主任,班级的排名上升到第22。大家选出代表涌进顾德库的小屋,希望老师再给他们开一次班会。顾德库说:“此去商海,我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如果有一天,你们看到路边崩爆米花的、卖鞋垫卖手套、出摊卖菜的是你们的顾老师,请不要惊讶。即使这样也请你们放心,我不会跳松花江,我会积蓄力量东山再起!”

以后再也不吃火腿肠了

1992年,顾德库找到省人事厅,与那里合办了一期边远地区短缺人才大专班。不能利用哈工大的资源,顾德库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钱请老师、租校舍。第一期大专班毕业,他赚到5万元钱,这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那时,办班需要自己下去推广。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让县城里的人们重视职业教育,他叁天两头往下跑,常常吃不上饭,坐不上车,找不到人。有一次,他按照一张名片上的地址去找某县领导,去了几次都没见到人。等车时,他买了一个面包,刚想吃,车来了。没有座位,他攥着栏杆,在颠簸的车里晃动,四周拥挤的人群散发出汗臭味,阳光下,灰尘肆意飞舞。在可以腾挪的窄小空间,他用吊杆上的那只手撕开包装袋,叁口两口将面包吞进了肚里。

在办班的过程中,他发现基层职业教育非常薄弱,教师学历不达标、技能不达标的情况比比皆是。他给省教委和哈工大分别写了两封信,附上了自己的调研报告,不久省里有了批示,由中专或职高选派优秀毕业生到高等学校进修,学成之后回原单位任专业课教师。这个任务落到了顾德库身上。为了让孩子们得到真传,他聘请哈工大的老师出来任教,当时哈工大的课时费是8元,而他给到15元。大部分经费都花在了教学上,从1992年到1997年的五年间,由于规模小、收费低,学校的办学一直是赤字。而他自己也拮据且清苦,出差在外,总是一兜方便面一兜火腿肠,以至现在,他再也不吃火腿肠,“因为那些年,吃伤了。”

11年搬过8次家

1997年,顾德库的学校叫哈工大职业技术学院,当时他的学生望着哈工大主楼的尖顶问他:“老师,我们到底是不是哈工大的学生?”顾德库说:“你们既是哈工大的学生又不是哈工大的学生。你们虽然不能使用哈工大的宿舍、教室,但是你们却可以拥有哈工大的老师,你们学成出来也一样可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2003年,顾德库的学校升格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自此,学校不但有了独立的法人资格,也摆脱了动荡搬迁的历史。他们在江北大学城有了自己的校址。奠基那天,顾德库哭了,不是因为与他同期办班的老师都发了大财而他依然一穷二白,而是因为这么多年对教育的执着坚守,终于守得花开待月明,他离自己办一所优质大学的目标更近了。

自搬来新校区,学校的发展就像走上了快车道。2003年,学校有学生2000余名,2017年,学校学生数量达到9800名,一座设施齐全、风景秀丽的花园式学府矗立在松花江畔。自2005年以来学校师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近4000人次,累计获奖1400余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学校通过在公司建立实习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等形式,将公司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标准前移至学校,将公司仪器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校园,真正做到校企联合培养。学校现有13个大型实验教学中心,含182间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8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25年的办学积累中,顾德库提出独具特色的“13483”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培养出了深具工匠精神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青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培养了500余名志在深造的硕博研究生,更不乏上市成功的公司家。

“顾伯伯好!”在校园里,几乎所有学生都这样和顾德库打招呼。他们的印象里顾德库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而顾德库也一直认为自己就是老师,他毕生要做的事业只有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回到顶部